【中国的文学与艺术】
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极少数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而且是唯一一支连续发展、不曾间断的文明。伴随着这一文明的发展与繁衍,诞生了古老的中国文化,至今长盛不衰。
文学家鲁迅 |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在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分别形成两次高潮。前一次的高潮发端于“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思想。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事业。鲁迅、沈从文、巴金、老舍、张爱玲成为屹立中国文坛的巨匠。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新作家及其作品的问世,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与繁荣。作家们用现代汉语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审美体验更加成熟。就群体创作水平而言,当代小说家在使用语言思索、表达方面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已经超过了他们的前辈。近两年,文学创作又被认为进入了“她世纪”,上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下至20多岁的新女性同时活跃在文坛上,其创作数量和质量都占有显著位置。尤其是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女作家,她们的作品较多地改变了经典小说所设定的人物形象模式和价值取向,构成当代社会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中国设立了数十个文学奖项,其中较权威的有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等。2000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收集了18位最著名的中国作家用过的书桌、椅子和书写工具,以及大量文学作品、手迹、译文、信件和其他资料。
五代壁画 |
书法与绘画——中国汉字是从图画、符号逐渐演变形成的,汉字的书写和发展过程导致了书法艺术的产生。中国历代都有大书法家,其书法艺术和风格成为所在朝代书法的典型代表。人们对书法的喜爱一直流传到今天。
不同于西方的油画,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绘于陶器上的图画,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由于最早的绘画和写字均使用同样的工具,并且都以线条为主,故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一般都有题诗或题字,诗、书、画因而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予人以更加丰厚的美学内涵。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均为传统绘画的重要画种,历代留下的此类绘画尤见传神。
春秋时期方壶 |
当代中国的书法与绘画相当活跃。中国美术馆等艺术馆长年不断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中国画每年都走出国门,到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展览。除中国画外,油画、版画、水彩画等西洋绘画在中国也得到发展。部分画家将国画与西画技法糅合一起进行创作,使画坛呈现出风格多样的艺术作品。以各种现代材料、格式、框架和手法为载体的现代艺术也占有一席之地,包括视频、数码、动画和声音艺术在内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已经在国内外的当代艺术展览中频频露面。
与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发展同步,画廊业近年来也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每年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各举办一次的艺术博览会,成为艺术品交易的另一种途径,其中上海艺术博览会为亚洲参展艺术品门类最齐全的艺术博览会。
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门类繁多,技艺精湛,有许多作品堪称绝活。工艺美术可分为特种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类。
特种工艺以珍贵或特殊的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加工而成,品位高雅。玉雕是以玉石为原料雕刻的作品,艺人利用玉石的天然纹理、光泽、色彩、形状进行加工,使玉石的颜色与作品的形态巧妙结合,保留和彰显了大自然的魅力。景泰蓝为驰名中外的一种工艺品,因明朝景泰年间生产的蓝釉最为出色而得名;其作品用铜胎支撑,嵌铜丝、镀金银,富丽高贵,主要品种有瓶、碗、奖杯等。
利用剪、扎、编、织、绣、雕、塑、绘等技艺制作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
京剧《挡马》 |
戏剧——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它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运用歌舞形式表达剧情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
京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起源于昆曲(昆曲是一种更古老的戏剧艺术)。此种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舞台艺术于十九世纪初在北京形成,经过200多年的实践,积累了1000个以上深具艺术价值的剧目,形成了一套音乐板式和表演程式。继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周信芳、杜近芳等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之后,众多青年艺术家投身京剧表演艺术行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王蓉蓉、于魁智等青年演员的崛起,显示京剧艺术后继有人。
2002年,中国京剧院大胆尝试,将西方交响乐的元素渗入传统京剧,获得业内一致好评。该年度中国京剧的另一件盛事是历时17年之久的355出经典京剧的录像配音工作得以完成,收录了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之间47位著名京剧表演家的精彩唱段,并配以年轻一代京剧演员的表演,使之能够保存并流传下去。
地方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较为活跃的地方戏曲有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粤剧等。西藏的藏戏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藏民族特色,其表演粗犷豪放,别具特色。
话剧于二十世纪初从国外传入,自二十年代开始,话剧舞台上开始出现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题材;到三十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戏剧大师曹禺这一时期的三部曲——《雷雨》、《日出》和《原野》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直至今日,这三部作品仍在话剧舞台上上演,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成立于1952年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其作品代表着中国话剧的最高水平,其中《茶馆》、《龙须沟》等剧目享有盛誉。近20年来,该院共推出新剧目80余部,恢复上演保留剧目12部,多个剧目久演不衰,场场满座。中国的先锋派话剧已得到较多青年观众的认同。此种艺术表现手法前卫的小剧场话剧,多以当代人的生活为题材,导演孟京辉成为先锋话剧的代表者。
电影——现实题材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主流。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新一轮电影创作高潮中,《城南旧事》、《野山》、《芙蓉镇》、《开国大典》、《大决战》等成为此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方面,在实现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方面,在电影语言的探索和创新方面都有高水准的造诣。此期间,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人的崛起令国际影坛瞩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一批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电影人成为中国电影界的第六代导演,其代表者有王小帅、张元、娄烨等人。他们的电影作品趋于平民化,大多以纪实手法表现。导演冯小刚成为近期中国商业影片票房纪录最高的代表,其作品叙述的也多是平民故事。
中国一年一度举办的国际电影节,较具影响力的有长春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金鸡奖”为中国优秀电影的最高奖项。另外,国家为鼓励主流电影的发展专设了“华表奖”,还有由观众评选的“百花奖”。
文化交流——大型国际多边文化交流活动近年来开展得有声有色,影响日益明显。到目前为止,中国已与143个国家达成政府文化协定,签订年度文化交流计划682个,每年经文化部批准的中外文化交流项目达2000起左右,涵盖60个至70个国家,3万人次。
1998年,中国民族乐团首次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了“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分别于1999年举办了’99巴黎·中国文化周,2000年举办了“中华文化美国行”,2001年举办了第三届柏林“亚太周”中国主宾国活动。2002年,中国分别在埃及、墨西哥、巴拿马和比利时举办了“中国文化周”活动,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遗产的保护情况等。同时,每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北京国际音乐节也成为吸引各国艺术家的大型国际文化活动。部分世界一流的艺术团体近年来纷纷来华访问演出。
【中国的文物保护】
迄今为止,政府有关部门评定出10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80多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对此等城市的保护,既包括对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保护,也包括对古城规划格局、风貌特色以及传统文化的保存。北京市政府2000年出台的文物抢险修缮计划,将近百处文物纳入抢救范围;2002年推出的皇城保护规划,拟保护占地面积约6.8平方公里内的城廓、城墙、坛墙、水系、绿地、道路、胡同体系和四合院。从2003年到2008年,北京市政府还将每年投入1.2亿元用于营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
为更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国政府还积极参加和履行有关的国际公约,如《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截至2008年7月,中国已有37处(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还是世界上无形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 |